本帖最后由 刘公樑辑申 于 2021-3-29 20:20 编辑
高原甘苦共君尝 ——浅谈孙维起战友两首词 刘公樑 格尔木河西农场二连战友前两年推举魏晓同战友主编二连名为《清水河之恋》的战友纪念相册。 在好多战友(人员比较多,恕不一一列举)的协助、帮助下,经过几年编选,2020年10月终于印刷完成并陆续分发到二连各位战友及其他兄弟连队部分战友手中。
相册还是比较精良,是不是? 此相册主编的编排过程、印制情况、个中甘苦等笔者了解不多,这里无意呱噪。 册中两首词,还是可以说道说道。
词作者,二连潍坊战友孙维起。 孙维起,男。二连一位极普通战士。1949年生于青岛。1965年10月3日由潍坊市(数年前,家庭因工厂迁至潍坊而随迁)登上专列,远赴格尔木市,参加那里的屯垦戍边。那时,他刚刚16岁。 他出身工人家庭,根正苗红。在连队工作一段时间后,调到团部工作,所以,河西农场认识他的人不少。文革期间,他仗义执言、慷慨设方,帮助好多受迫害的战友度过难关。 他的文化水平不算高,初中毕业。在连队时,因为他没有什么“有文采”表现,有战友时不时笑话他“没文化”。他也开玩笑似的回答人家说自己出身“书香门第”。常常逗得战友们哈哈大笑。好长时间,没有谁知道他能写词。 但是现在,他的词登在二连恐怕不会再编制的唯一纪念相册上,对于真心嘲笑过他(当然,有的战友说他“没文化”只是开玩笑)的战友来说,孙维起战友的词作登上连队相册,不能不说是“奇迹”。 由此可知,维起战友书香门第的出身,有事实为证。 别的不多啰嗦了,咱们看词: 西江月 今日须狂放浪 为伊醉倒何妨 五十六载永难忘 清水河连队上 歌似高山流水 舞如唐乐霓裳 高原甘苦共君尝 牵手千年绝唱 这词用典自然隽永,诗境淡雅开张;字句浅显易懂,含意深远情长。 看第一句“放浪”,化用了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之意。此“放浪”,高雅而令人神往。 看第二句“醉倒”:让我们想起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战友之间、昆仑山下、清水河畔如此之醉,岂不乐哉? 看第五句“高山流水”:用到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比喻知音难遇和乐曲高妙。此典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如此形容军垦战士的朋友感情自然极为恰切。 看第六句“唐乐霓裳”:“唐乐”,这里是泛指唐代乐曲,其格调高雅瑰丽名动久远。而与之经常相提并论的,就是“霓裳”。 霓裳,应是合指“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和“霓裳羽衣歌”,用来代表高雅音乐。“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用之比喻军垦战士的艺术境界,是不是很合适? 在如此环境之中的军垦战士们,“高原甘苦共君尝”时,能不成其“牵手千年绝唱”之美好“情史”? 附注:原词第三句是“四五十载永难忘”。笔者擅改为“五十六载永难忘”,似更适今天情景。好在不是在原作上更改。妥否?至于可能的文责当然笔者承担。 满江红 曾上高原 洪荒处 昆山望雪 趋浴火 锻筋练骨 青春残烈 应召戍边耕牧苦 疯狂岁月心身热 弹指间 汗血化良田 无人越
白茨树 花引蝶 云雀巧 鳇鱼活 二连清水畔 地神仁杰 大漠孤烟从此别 长河落日啼心血 归去来 青海与山东 真心结 中华诗词坛上,《满江红》很多。那些词中,大都用典精准而诗意高雅。 我们看维起战友的《满江红》: “洪荒处”:洪荒,引自“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说天色为黑、地色为黄;宇宙扩大宏远,历史极为久远。 这里仅取“洪荒”二字,已经概括了昆仑山的风貌,草原雪山……且含义隽永,意蕴深远,发人深思:军垦战士们来到如此荒蛮之地,未来……? 那年,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取得好名次,记者采访她,她说:“……我用尽了洪荒之力……”。 记者在其报道文字中为她解释半天,都不对。 “地神人杰”:无疑化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而“大漠孤烟从此别, 长河落日啼心血”则裁用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二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如此描写,军垦战士的一生,比较精炼地概括出来。 (未完,接下页)
|